該計畫以身心障礙兒少為主體開設培力課程,規劃培力課程讓身心障礙兒少了解兒少代表設置之意義與任務,也在課程中帶入CRPD、CRC公約中與身心障礙兒少相關議題,進而培養其思考、表達意見,以及關切自己事情的能力,今年特別邀請去年參與培力營的兒少,以學長姐的身份,回來分享擔任兒少代表及參與政府的會議的討論;同時也增加家長成長團體課程,分享陪伴孩子參與公共事務的甘苦談。執行成果如下:
- 辦理二場諮詢工作小組會議:邀請了解《CRPD》、《CRC》、具兒少代表培力經驗或具備培訓兒童溝通互動技巧、體育類專家學者、身心障礙兒少及家長共8名,針對培力計畫規劃夏令營及友伴團體課程、友善身心障礙兒少表達意見的培力方式及未來規劃方向、家長成長團體課程內容進行討論。
- 辦理二梯次營隊:分別於7/13-14、8/3-4辦理國小組及國中組二天一夜營隊,共計17位身障兒少(含1位手足)參與培力。參與兒少課程學員對於學習CRC、公約與自己的關係、學習表達意見權利、兒少代表制度及學習說出自己的想法等,自我評估學習成效正向者達94%。
- 辦理家長支持團體:國小、國中組分別計有9位家長參與,協助家長瞭解兒少表意權利並給予支持,家長表示透過團體課程,更加瞭解兒少代表制度、瞭解孩子的權利、表意權概念、陪伴孩子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
- 辦理友伴團體:夏令營隊結束後,邀請兒少持續參加友伴團體,國小、國中組各辦理三場次,藉由團體活動認識不同年齡、特質兒少,並有更多練習表達自我的機會。

【圖說:身心障礙兒少二天一夜夏令營活動集錦,有室內課程及獨木舟活動】
二、執行「身心障礙兒少意見平台推動實驗暨校園宣導計畫」
臺灣於103年公布並施行兒童權利公約〈CRC〉施行法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施行法,在近10年落實及公約推動下,政府越來越重視兒少意見及兒少參與。但以現行兒少代表執行狀況,且不論地方或中央政府,身心障礙兒少代表比例仍偏低。同時,國際審查委員在CRC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中,特別提醒政府,「在執行協助身心障礙兒少的措施時,發展符合CRC第12條及CRPD第7條規定的適當做法,讓身心障礙兒少的聲音被聽見。」
本聯盟透過本實驗計畫的執行過程,深入瞭解身心障礙兒少參與公共事務比例偏低的原因,嘗試找到適合及友善身心障礙兒少意見表達的模式或參考原則,同時和兒少一
起討論,試圖推動一個專屬障礙兒少意見表達管道或平台,藉由多元創意的方式,並結合校園宣導,藉由戲劇參與及分享,除了增加自信心外,也讓這群兒少可以與社會溝通,重視及尊重身心障礙兒少意見及權利,執行成果如下:
- 在身心障礙兒少意見平台共進行進行15次團體,培力5位身心障礙兒少,學習課程內容如下:瞭解CRC第12條及CRPD第7條、瞭解說出自己的意見是很重要的、瞭解政府目前想要推動兒少代表的方向、學習影片製作,讓成員有機會將自己的意見拍攝成影片,透過影片拍攝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等。主責同仁亦與身心障礙兒少討論相關議題,陪同他們直接參與政府會議,提供意見給政府作為規劃相關措施的參考。
- 舉辦5場國小校園宣導,參與學生總人數達843人、教師達31人;學校教師於回饋問卷表示活動有助於學生認識障礙、尊重差異、平等不歧視概念。
- 發布工具書《推動身心障礙兒少表意及參與參考事項》於官網,分享如何辦理身心障礙兒少培力及邀請兒少參與會議之友善措施。
【圖說:校園、社區宣導活動集錦】
三、執行「CRPD申訴機制倡議培力工作坊計劃」
本計畫與伊甸基金會共同合作,有鑑於我國申訴管道及涉及議題多元且繁雜,不易讓身心障礙民眾找到最適切的管道去主張並進行權利。因此透過本計畫,盤點我國現有不同的申訴管道機制,並彙整成冊,同時在北、中、南、東辦理工作坊,培力身心障礙者為自己的權利倡議,除了提升對「平等與不歧視」的判別,更能認識現有行政體系當中多元的申訴管道的流程及選擇,以便在未來能進一步地為自己發聲。執行成果如下:
-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邀請六位專家學者,組成工作小組共同討論申訴管道手冊內容及製作,共計召開4次工作小組會議。
- 製作身心障礙者申訴管道手冊:經由六位專家學者參與編輯《身心障礙者申訴管道手冊》,其內容涵蓋了對申訴管道的基本認識、申訴前的準備工作,以及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平等與非歧視相關問題的場域與層面。手冊詳細盤點了九個主要的申訴管道,包括: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就業與工作、就學、金融保險、建築無障礙、交通無障礙、資訊無障礙、媒體歧視申訴、中央及地方政府申訴機制等。除了印製實體手冊供公眾和團體索取,並在聯盟官網上發布相關資訊,確保管道資訊的持續更新和普及。
- 辦理工作坊:於臺北、新北、桃園、嘉義、高雄等地共辦理七場工作坊,參與人數達110人,參與者涵蓋不同障別,充分實現了計劃初期設定的效益目標。
四、執行「消匿的身影—身心障礙女性跟蹤騷擾經驗調查計畫」
身心障礙女性具障礙者與女性雙重身分,遭受暴力行為的機會更高,且跟蹤騷擾行為
通常是暴力行為的前階段行為。自跟騷法施行以後,國家統計數據中無法得知身障女性遭遇到跟蹤騷擾的人數,身障女性成為隱形的受害者。且目前針對身障女性跟蹤騷擾經驗研究甚少,尚未有合適的防身輔具或科技服務,可以提供身障女性及時救助或自我防護。
本計畫透過焦點團體座談,收集不同障礙類別女性跟蹤騷擾經驗的真實樣貌,同時,也討論對於政府資源布建、防身輔具研發有何看法,以利未來能作為政策倡議及法律修訂的基礎。執行成果如下:
-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邀請具備警政、身心障礙、性別、社會工作、犯罪防治等領域專家學者共5位擔任小組委員,於本專案執行時給予專業指導與建議,共同討論焦點團體座談分工帶領事宜,研擬焦點座談題綱、彙整焦點團體座談資料分析後之策略方向。
- 辦理焦點團體座談:分別召開7場焦點團體,身心障礙女性計4場,警政計2場(區分家防官與第一線員警)、社政計1場。
- 辦理記者會暨研討會:本次記者會暨研討會為「身心障礙女性跟蹤騷擾經驗調查報告」成果發表,呼籲政府應重視身心障礙女性人身安全保障,同時應研發適用於不同障礙別的防身輔具,以利障礙者在遭遇危險時能夠及時求助。
- 障盟建議政府在發展與身心障礙女性與跟蹤騷擾因應政策及服務時,可以依據調查的發現調整政策及服務布建的方向:
(2)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多元支持網絡
(3)提升科技應用與報案便利性
(4)落實跟蹤騷擾防制法的保障
(5)研發適用於身心障礙者的防身輔具並擴大補助範圍
調查報告公告在閱障盟官網【議題專區_研究報告】
五、執行「國家人權委員會身心障礙者合理調整參考指引易讀版」
國家人權委員會為使各政府機關能更熟稔合理調整之內涵,編撰「身心障礙者合理調整參考指引」,考量合理調整指引多為引用聯合國及國外文獻,為使指引之內容讓更多身心障礙者能觸及並了解,爰參照《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21條所明示–表達與意見之自由及近用資訊的精神,規劃製作「身心障礙者合理調整參考指引」易讀版本。本計畫邀集易讀領域之專家,以及認知障礙者共同參與討論及編製「身心障礙者合理調整參考指引」之易讀版,以促使身心障礙者、兒童及年長者等族群能藉由此版本,知曉合理調整之內涵。執行成果如下:
由於合理調整的概念較為複雜且陌生,參與討論的團體工作者及認知障礙者,在透過2次工作小組會議、7次智青試閱小組、2次失智症長者試閱會議、1次最終場共同會議,再再的釐清與認識合理調整的概念,透過反覆的討論與確認,將原本對行政機關所寫的《身心障礙者合理調整參考指引》,轉以身心障礙者當事人閱讀的角度呈現,並在內文中輔以案例以及對應的圖片,讓認知障礙者了解到,抽象的合理調整是能在就學、就業及參加各類型活動時有被實踐的可能。而為擴及閱讀對象,且也讓各界能更輕鬆的接觸何謂合理調整,另以「補充資料」的形式介紹「單位提供合理調整要注意的事」、「單位提供合理調整的方法」、「更多合理調整的例子」,也特別放入「小字典」,介紹歧視的類型,以及無障礙、職務再設計與合理調整三個概念的差異。
易讀版電子檔已公告於人權會官網供下載_《認識合理調整—身心障礙者合理調整參考指引》。

【圖說:易讀各場討論會活動照片】
六、執行「2024年東亞障礙研究論壇」
「東亞障礙研究論壇」(East Asia Disability Studies Forum)2016年成立,由日本、韓國、臺灣、中國等地區輪流舉辦年會,就身心障礙權益及服務發展的歷史與文化脈絡進行交流。本論壇於113年10月25-26日在台灣舉行,由障盟、國家人權委員會、臺灣障礙研究學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主辦;心路基金會、伊甸基金會、東吳大學人權學程與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協辦。因適逢CRPD十年,因此論壇主題定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實踐與未來- 從善如流還是水土不服?】,探討合理調整、去機構化、支持性決策及公約的實踐。執行成果如下:
- 本次論壇,有日本28位代表、韓國11位代表來台參與,中國代表因故無法前來參與實體會議,但仍排除各種困難以預錄影片方式,針對各主題進行發表。同時也藉此論壇,邀請到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身心障礙研發中心教授Karen Fisher及澳洲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Rosemary Kayess,分別針對合理調整及公約的實踐進行專題演講。但因Rosemary Kayess委員身體微恙,無法來台,以預錄影片及視訊的方式參與。
- 本次論壇採實體及線上同步進行,讓無法親自前來參與的朋友,也可以線上方式參與。台灣共計有89位報名(61位實體參與、28位線上參與),其中有19位是身心障礙者。二天實際參與者分別為10/25計168位、10/26計132位,其中包含台灣貴賓、及各主題發表人及與談人等。
- 本次論壇的會議實錄、及線上直播影片已全部放置障盟官網【議題專區】。影片中提供手語翻譯與聽打字幕,並有中文與英文兩種語言版本。歡迎當時未能參與會議的團體,可以透過線上影片觀看。

【圖說:東亞障礙研究論壇大合照】
七、執行「身心障礙運動大躍進」
延續111-112年,113持續和陽光基金會活力中心八德館合作,針對一般運動中心教練進行身心障礙體適能訓練,藉此建立身心障礙體適能證照培訓流程及考試機制,擬定【身心障礙體適能證照考照辦法】,以申請「臺北市特定族群體適能指導證照參考名單」。由SUNVIS專業教練帶領培訓的教練前往一樣需要運動的身障團體、機構、庇護工廠及小型作業所等單位,進行體適能團體課程,提供身心障礙者在熟悉的場域就近參與運動的機會,讓他們一樣享有運動的快樂,進而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強化身心健康。執行成果如下:
- 於5/11-12辦理體適能種子教練培訓,本次計有6位教練報名,實計參加培訓的有4位新報名的教練及9位111-112年培訓教練回訓,共計13位教練參加。
- 於7/31辦理證照考試,計有10位教練參加考照。視覺障礙類證照及肢體障礙類證照分別各有6位教練合格通過。
- 於7月起分別至「唐氏症基金會附設新北三重重新小作所」、「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附設咖啡坊」、「唐氏症基金會經營永福之家-興岩園區)」、「新竹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彰化啟智協進會」、「雲林復健青年協進會」、「台南龍崎教養院」、「台南YMCA附設東門身障社區長照機構」進行團體體適能課程,每一個團體每一禮拜進行1hr課程訓練,共計12hr,計78位身心障礙學員上課。
- 從團體回饋問卷中,無論是肢體障礙學員還是心智障礙團體(機構),對於體適能課程的滿意度都非常高。雖然課程僅有12堂,但已明顯感受到對個人體能的正面改變。對於心智障礙學員,除了體能的進步外,情緒的穩定性也顯著提升。
八、舉辦「牽你的手-唱出懷念的歌」活動
近年來,政府及社會大眾逐漸重視個人休閒娛樂活動,但許多休閒活動及娛樂場所還是偏向年輕族群,高齡者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年長的身心障礙者。許多身心障礙長者往往被視為需要「被救濟者」,而不是娛樂活動的參與者,且因早期場地的設限,使得身心障礙者亦難進入類似的娛樂場所。而在現今高齡化社會中,身心障礙年長者持續社會參與非常重要,一旦身心障礙長者不再參與社會活動,其衰老及退化的程度將比非身心障礙者更快速,也更加速失能的發生。有鑑於於此,障盟與失智症協會共同舉辦「牽你的手,唱出懷念的歌」的活動,優先邀請5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長者參與,希望透過舉辦一場歌藝表演,尋回臺灣人最單純的初心,也讓社會大眾看見身心障礙長
者參與社會活動的可能性。執行成果如下:
- 本次活動於11/12假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吸引209位身心障礙長者及其家庭共同參與,其中男性87人、女性122人。活動設計充分考慮到不同障別的需求,讓每位參與者都能在懷念與感動的午後時光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展現出參與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 參與活動的長者表示,音樂帶來了久違的快樂與歸屬感,甚至有些長者在現場熱烈的氛圍中主動上台表演。這種積極參與不僅增強了心理滿足感,還對延緩老化和減緩失能產生了正向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