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多場政見發表會的舉行,手語翻譯員(以下簡稱「手譯員」)再度被看見,甚至成為被討論的對象,新北市消防局日前模仿政見發表會的形式,推出一支kuso的政令宣導短片,以誇張而且不正確的動作詮釋手譯員,在網路引發熱議,甚至回應網友「手語當然是比真的」。
手語被導入政令宣導本該是一樁美事,但這支影片在發揮創意之餘,卻加深了外界對於「手語」以及「手譯員」的錯誤認知。政見發表會有手譯員同步傳遞訊息,目的是保障聽障者與聾人知的權利,也是經過長期爭取才得到的權益,若把手語隨便比劃、看起來很好笑,對於需要透過手語才能接受外界訊息的人來說,是很不尊重的事,這是在嘲笑他使用的語言。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中華民國聾人協會以及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發出聯合聲明,我們強調手語是一套嚴謹的語言系統,不應與肢體語言混為一談;翻譯更是一門專業,不應被丑化,為了導正視聽,針對大眾常見的迷思,逐一說明如下:
一、手語翻譯員不是演員:
網友們經常討論手譯員們「顏藝」的部份,甚至認為手譯員的表情很誇張、好好笑,其實除了手語語言學上的「手形、位置、動作及方位」四要素之外,「表情」也是手語溝通的重要一環,一個好的手語翻譯,會以鮮明的表情來強調語氣。
然而手譯員不是演員,這些表情不會無中生有、更不是演出來的!手譯員可形容為精良的「人工智慧翻譯機」,不帶有個人的色彩,而是完整呈現主講者的信念。所以講者情緒激動,我們跟著義憤填膺;講者平鋪直述,我們也跟著了無生趣。
二、對於手語文化要尊重:
手語文化是視覺語言,表情就是說話的語調,有完整的文法和結構,每個手語都有它的意義所在,用戲謔的方式、不正確的手語來表達,如同聽到外國人模仿台灣人的口音,說幾個怪音調,卻說這是台灣人說話的方式,會覺得有趣嗎?應該以正確的觀念及同理心,去理解聾人朋友們的感受。
三、手語翻譯員是一門專業:
成為一位專業的手譯員非常不容易,首先要接受「手語翻譯員培訓基礎班」約 240 小時的手語及翻譯技巧,再外加 100 小時的實習課程;接著就是「手語翻譯員培訓進階班」約 220 小時的專業領域及 100小時的實習課程。取得國家技術士證乙、丙級的證照後,服務期間還要不定時接受督導評鑑,以及至少每年 12 小時的專業領域進修及手語研討。
此外,翻譯就是要正確傳達訊息,而在政見發表會這種即時手語翻譯場合,更常常考驗手譯員的臨場反應,因為事先沒有講稿可參考,更遑論近年有候選人突然高歌一曲,手譯員即使跟大眾一樣驚呆了,但仍必須盡責傳達,否則對聽障者和聾人來說,如同被關掉字幕般,不知道發生什麼狀況。
四、「手語翻譯員」不是「手語老師」:
社會大眾會以「先生」、「老師」來尊稱學有專精的人,一般人為了與聽障者或聾人溝通,可能去學習手語,那個教導手語的人可以稱為「手語老師」。但翻譯是一個專門的職業,基於對這類職種的尊重及專業的自我要求,手語翻譯員仍希望被正確稱呼,希望未來有手譯員的場合,都能在字幕上呈現「手語翻譯員」,而非「手語老師」或「手翻員」。
五、手語翻譯員的穿著有用意:
許多人好奇手譯員一定要穿得這麼正式或是較暗沉的顏色?不能穿亮麗一點或帶些珠寶手飾上陣之類的嗎?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手跟臉是手譯員最重要的「工具」,必須要讓聽障者與聾人能清楚看見,因此有些手譯員甚至戲稱衣櫃裡只有黑色及深藍色的服裝;如果擦指甲油或穿淺色的衣服,不但會干擾手形的辨識,也會讓手語觀看者眼睛疲憊,影響資訊的吸收。
創意Kuso影片使用『演員』模仿手語動作的演出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明確標示『戲劇效果,非真實手語翻譯』的提示,以免混淆。事實上真正的演員,對於手語在螢幕上的呈現是非常謹慎的,比如電影《聽說》,就邀請聾人及手譯員共同討論手語的演示,再由手譯員教導主要演員,完整呈現手語該有的樣貌,演員們對自己的演技敬業負責,對其他專業也虛心學習,這才是尊重專業的表現。
我們已經正式發函給新北市政府,希望能修改這支影片中的錯誤訊息,呼籲公部門更應帶頭做正確的事,藉由這個機會再次向大眾宣導正確的手語,以及不要丑化手譯員的角色。
下載--新北消防發爾麵 臉書(1115截圖).pdf
:::
手語翻譯員不是演員 聯合聲明稿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