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斷鏈危機迫在眉睫 數萬病友回歸社區之路受威脅
劉建國指出,全國目前有超過42個由民間團體承辦的「精神病友多元社區生活方案」,這些服務是社會安全網的一環,也是協助精神康復者在社區穩定復元的重要支撐。然而,由於《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所引發的經費爭議,這些服務據點的經費預計在114年底過後恐將「斷炊」,地方政府甚至預告要終止服務,將嚴重衝擊數萬康復者在社區的穩定生活。
劉建國立委發言
康盟秘書長張朝翔沉痛表示,社區支持服務絕非可有可無的專案,它是幫助康復者脫離「住院—發病—再住院」惡性循環、真正回歸社區生活的關鍵。如果服務因財政動盪而中斷,將是「對康復者復元之路的嚴重威脅」。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張朝翔發言
障盟秘書長洪心平更強調,《財劃法》修法恐致精神病友社區支持服務斷鏈,呼籲政府建立「中央保障、地方共責」制度,立即保障42案服務不中斷,強制地方自籌款比例,確保同儕支持服務與CRPD人權的落實。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發言
立委疾呼:服務不能中斷,政府不能背棄人權承諾
立法委員林月琴強烈表示,精神病友的支持服務「不能中斷」,量能與品質都必須兼顧,長期深耕的專業社福夥伴更不能被視為「臨時工」或「預算表上的刪減項目」。她要求中央必須做到三件事:
- 第一,立即釐清並督導地方:衛福部應立刻發函地方政府,釐清並督導其依法對自籌項目提出合理評估,補足資源缺口。
- 第二,確保服務銜接與轉型:績效優良的服務團體不能隨意被終止,必須有配套的轉型措施,確保115年服務經費與品質不變。
- 第三,修訂補助要點,強化地方責任:心健司應立即修訂補助要點,明確規定地方政府須自籌經費,建立「財力分級」機制,例如財力好的縣市須自籌40%,才能申請中央補助,迫使地方將此服務納入年度必要預算,而非視為可有可無的專案。
林月琴立委發言
同樣關心病友權利的立法委員陳培瑜,認為根據《精神衛生法》第23條,縣市政府應提供社區支持服務予病人與家屬。陳委員強調,此為中央與地方的共同責任,中央已允諾擴大支持,地方政府也不該置身事外,應盡快編足經費。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則回應,精神衛生法明定社區支持是政府應辦事項,中央已編列預算,將發函要求地方政府爭取並編列相對應預算。司長承諾:「會去確保讓這個事情可以持續做下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發言
團體核心訴求:建立雙軌制,保障法定社福支出
發起團體指出,此次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主管機關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心健司)與社會及家庭署(社家署)在經費劃分模式上存在結構性落差。社家署模式有強制自籌款,迫使地方納入必要預算;而心健司大多採取「中央全額補助」,反而導致地方將其視為「中央專案」,缺乏編列預算的動力。現場的病友代表黃君樸表示,國際研究證實同儕支持可以降低住院率以及急性醫療的使用,同時也能提升賦權感。然而財劃法修法,地方撥款缺乏規範,社區支持服務面臨中斷的危機。另一名病友代表林坤典則認為,在社區家園中的陪伴與理解,讓他學會如何與疾病共存,透過同儕支持的協助下找到工作,也讓他重新相信自己。
與會團體代表
為此,團體提出以下三項核心建議:
一、中央層面:穩定社福財源,確保計畫預算獨立性
• 立即啟動「專案保障款」:要求行政院確保涉及精神病友服務的預算,應視為國家核心法定社會福利專款專用款項,具備與長照基金同等的穩定性。
• 即刻解決42案銜接問題:衛福部心健司應立即承諾,115年採原規格、原經費規模延續補助,避免已入住康復者權益受損。
二、制度層面:強制訂定地方自籌款比例,強化地方責任
• 改革補助模式:要求心健司立即修訂補助要點,強制訂定足額的自籌款比例,並建立財力分級機制。
三、專業層面:足額編列同儕支持服務經費,落實CRPD要求
• 要求地方政府足額編列家庭支持、社區居住、自立生活等服務經費,並保障同儕支持員的合理薪資待遇與職位穩定性,真正落實以復元為導向的社區支持模式,以履行我國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人權承諾。
記者會最後,所有團體懇請委員作為民意的守護者,發揮關鍵的監督力量,確保尚在開展的服務不能中斷,未來的財政制度改革絕不能以犧牲身心障礙服務為代價,才能真正讓社會支持網不破網。
發起團體: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連署團體:
社團法人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珍珠社會福利服務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社團法人新北市家庭照顧者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加佳健康生活協會、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社團法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台灣自立生活復能協會、社團法人宜蘭縣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南投縣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苗栗縣創世紀關懷弱勢協會、社團法人桃園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社團法人高雄市同儕支持復遍達協會、社團法人基隆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雲林縣心來富身心健康發展協會、社團法人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新竹市精神健康協會、社團法人嘉義市心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彰化縣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臺中市心樂活關懷協會、社團法人臺中市紅十字會、社團法人臺東縣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臺南市寸心康舟身心關懷協會、社團法人臺南市福樂社區關懷協會、社團法人中華精神關懷協會、社團法人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社團法人臺南市穀粒禾禾身心關懷協會、社團法人臺灣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社團法人臺灣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社團法人臺灣精神康復者社區服務行動聯盟、社團法人澎湖縣康復之友協會、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恩揚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多元家庭健康促進協會、苗栗縣微光增能協會、基隆市社造福利服務協會、超極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台南市安平康復之家、永華社區復健中心、禾昀社區復健中心、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又新康復之家、金山社區復健中心、活力滿分社區復健中心、虹光康復之家、祐成康復之家、康睿社區復健中心、蒔寓康復之家、安心社區復健中心、迦南精神護理之家、張世屏診所